刘金东教授与研究生初虹等合作撰写的论文《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商业信用——基于供应链风险溢出的视角》在《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11期发表。该期刊属于我校A1类权威期刊。地方政府债务挤出企业信贷融资,可能促使企业沿供应链上下游寻求替代性的商业信用融资,进而影响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文章采用2007—2018年地级市债务数据和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高了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挤占当地信贷资源,降低了企业信贷规模、提高了信贷成本,使得企业的商业信用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商业信用在供应链的溢出;从商业信用结构视角看,地方政府债务挤占信贷资源后,企业偏好于采用银行信贷资金替代性最强的应付账款而非应付票据。异质性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在市场议价能力更强的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熟期和波动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加大企业商业信用挤占,提高了本地账款纠纷发生概率,降低了供应链的韧性和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形成了将风险从债务高地向债务洼地输出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对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金东教授与研究生初虹等合作撰写的论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均等化与资本化效应——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在《南开经济研究》2024年第8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该期刊属于我校A2类权威期刊。根据公共服务资本化理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本化效应以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为必要前提,故而基础设施资本化程度与非均等化程度同步走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文章分析认为,传统基础设施的地理锚定特征和距离衰减特征是造成房价资本化和非均等化的根源,并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政府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事件冲击,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房价资本化和均等化的影响,得到如下几点结论:首先,基于强度DID的回归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具有地理穿透性和普惠性特征,保证了居民受益程度与不动产权益脱钩,故而没有产生显著的房价资本化效应。其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克服地理距离带来的公共服务受益递减,从而削弱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房价资本化趋势,这一影响在短期和长期都显著存在。再次,基于UHS和区县嵌套数据的回归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降低了家庭间房价差异程度,从而缓解了财产分配差距。本研究从房价资本化视角揭示了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基建”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也为三重压力下如何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金东教授与研究生魏雨丹等合作撰写的论文《“学而优则仕”的形成机理——一个基于筛选机制的文献综述》在CSSCI来源集刊《劳动经济评论》2024年第2期发表。该期刊属于我校B类期刊。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高学历人才涌入公共部门的就业现象,文章系统梳理文献脉络,将公共部门劳动力异质性理论与筛选理论相结合解释了“学而优则仕”的形成机理,提出如下观点:其一,公共部门与企业部门确实存在对员工个体特征的异质性需求,具有低风险和低贴现特征的员工更适合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其二,公共部门存在“低工资、低方差、高养老金”的薪酬组合筛选机制以甄别具有低风险和低贴现特征的劳动者,但由于各国公共部门薪酬全面占优造成了薪酬组合筛选机制的失效。其三,由于低风险和低贴现特征个体倾向于选择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故而高等学历教育在特定情形下充当了薪酬组合筛选机制失效后的替代性筛选策略。其四,考虑到教育的俱乐部产品属性,教育信号筛选机制很容易将“社会分工”演化为“社会分层”,带来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人力资本过度向公共部门配置也容易影响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